关注公众号
浏览手机版
朝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 (体育、文物)发展规划
来源:2022-04-21542人次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背景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十三五”发展基本情况

“十三五”时期以来,朝阳市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改革、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全市文化旅游、文物保护、体育事业、广播电视实现了长足发展。

(一)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步伐持续加快。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文化旅游牵动战略”为抓手,坚决打好文化旅游战役,文化旅游业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产业环境稳步向好,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域外影响不断增强的良好趋势。截至2020年,全市有A级景区68家,4A级景区8家;星级饭店17家,四星级3家;旅行社36家,国际社3家;旅游汽车公司4家,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近100家;持有导游证的人员近400名,旅游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201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7.1亿元,同比增长16.9%;国内游客3231.17万人次,同比增长13.9%;旅游外汇收入1869.57万美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2.28万人次,呈稳步增长状态。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将招商工作作为主要抓手,紧紧围绕我市文旅资源、特色产业和文化企业抓招商,形成了双“1+7”文旅招商领导推进机制、“1+60”以商招商模式、“1+7+176”全员招商机制,用最强力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由江西三清山日上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北票大黑山风景区,一期主要建设2200延长米客运索道、4500延长米环山无障碍游步道、5000延长米高空木栈道、悬空玻璃栈道、配套旅游综合服务及基础设施项目,2017年成功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万元,已经启动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唐山兴盛集团投资建设的白垩纪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已完成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并正式对外营业。金华园旅游观光园项目2019年开工建设,进展顺利。现阶段正在重点推动中国朝阳红山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项目、凤凰山对外合资合作项目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平段)建设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北票市北方民族文化项目、喀左电子猎场休闲度假区项目、白龙大峡谷生态旅游风景区项目、朝阳县古海洋温泉等项目,努力开展对外合资合作。

积极推进文化企业合资合作转型升级。通过扎实推进四项指标:每个县(市)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以上、新增1家规上或限上企业、引进一个10亿元以上大项目和实现3家文旅老企业合资合作转型升级工作任务,务实推动文化企业合资合作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成效。2020年,全市共培育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落地开工9个,完成投资9.34亿元,正式签约1个,签署框架协议1个,正在洽谈4个。完成文化企业对外合资合作转型升级46家,规(限)上文化企业15家,培育“个转企”52家。

旅游景区品质提升。朝阳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建设了一批优质景区,特别是喀左龙凤山风景区、喀左龙源旅游区、北票市大黑山国家森林公园、朝阳化石谷景区、喀左浴龙谷温泉度假区、建平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6家景区,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朝阳市旅游业发展新增长点。同时,凌源女神宫、朝阳县寻龙岛、喀左利州古城、双塔金华园观光项目、朝阳白垩纪主题乐园等投资较大的项目先后落地朝阳,丰富了朝阳市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了朝阳市旅游市场竞争力。新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喀左县),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家(大黑山),国家首批体育特色试点小镇和全国自驾车营地牌照1家(燕山湖运动特色休闲小镇),辽宁省紫陶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家(喀左紫砂文化产业园区),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浴龙谷),“辽宁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家(北票市泉涌山景区),辽宁省“十佳景区”1处(北票市大黑山景区),省金牌小吃5个(北票海峰糕点、老明排骨饺子、双塔南园猪脸、喀左馇、凌源缸炉烧饼),辽宁省首批旅游特色商品示范街1处(北票市毓水文化街),辽宁省“天女木兰杯”旅游特色商品铜奖1家(北票永丰小米杂粮荣获)。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圆满完成,被授予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北票市大黑山西苍村、喀左县平房子镇小营村)、全国工业和农业乡村旅游点1个(桃花山庄)、省级旅游产业示范县2个(喀左县和凌源市)、省级旅游产业示范村1个(凌源范杖子村)、省级旅游特色小镇1个(喀左紫砂)、乡村旅游景区(点)55个、旅游特色乡镇45个、旅游专业村1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精品民宿示范点11个、星级农家乐392户。

域外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开展“引客入朝工程”,通过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朝阳旅游高铁宣传等服务措施,强化与域外旅游企业合作,开展专题推介会19场,参加国际、国家展会22场,发布新版《朝阳导游词汇编》和《发现朝阳》。召开了辽冀蒙七市区域旅游发展座谈会,按照主题定位和地域连线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四条辽冀蒙精品旅游线路,签订了《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围绕“辽西旅游扶贫大环线”,编制了锦州市、阜新市、盘锦市、葫芦岛市、朝阳市辽西五市精品旅游线路,汇聚各市优惠扶持政策,同时向省厅积极争取“引客入辽”政策,形成政策叠加优势。与江苏省镇江市、吉林省松原市签订了旅游区域战略合作协议;与大连旅游开展合作,携手赴山东省开展了联合推介。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持实施旅游园(景)区管委会制度,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旅游景区实现对外合资合作后,全力推进国有旅游景区市场化改革,加快实施转企改制,朝阳市10家非文博类国有景区已经完成改革。实现旅游便民服务事项集中“一门”办理,在旅行社设立许可、导游证核发、出入境空白名单表核发等便民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朝阳市行政审批局服务大厅集中办理。根据《政务服务优化提升工作方案》要求,审批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和网上办理“不见面”的工作流程。2019年—2020年所涉及的57项审批事项,29个行政许可办理率为100%。

(二)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艺术生产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共创作剧本45部,其中大戏剧本《国歌从这里诞生》、小戏《香槐树下》等5部作品获文化和旅游部剧本孵化计划入选剧目。排演舞剧《远古牛河梁》等大型剧目9部,评剧《凌水湾》等3部剧获得中国评剧节优秀剧目奖。评剧《寻找英雄》入选2019—2020年度文旅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参演剧目奖。评剧《凌水湾》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话剧《龙源血痕》入选省委宣传部2019年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项目。评剧《双鱼坠》获“菊苑流芳”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奖。微电影《火苗儿》,荣获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最佳作品奖。小戏《香槐树下》、小品《羊来了》等5部作品获得辽宁省群星奖。2018年“北票文化轻骑兵携手城乡”被评为文化部全国十个特色文化项目之一“最佳惠民项目”,广场舞《红红火火醉美年》等22项群众文化成果分别获全省文艺展演一等奖8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9个。朝阳市文旅之声合唱团获得国家文旅部第二十届“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最受欢迎团队”奖,参加第二届“世界大河歌会”获得“最佳表演奖”,辽宁省文旅厅通报表扬。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基本实现“一市三馆”“一县三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广场”的建设目标。现有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各8个,基本达到国家等级馆标准。128个乡镇都建有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1343个行政村,村村都建有文化室。“十三五”期间新建文化广场1343个(标准化文化广场),覆盖率达到100%;成功创建一个国家级公共文化体系示范项目,一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其中,朝阳市凌河沿岸活动带建设暨群众文化节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及财政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北票市被辽宁省确定为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朝阳县“大地放歌”被辽宁省确定为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朝阳县秧歌小戏、建平县剪纸、北票市书画被评为省级2018-2020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平县剪纸被评为国家级2018-2020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群众文化活动多彩纷呈。“十三五”期间,依托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凌河之夏”文化节,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800余场,参演人员3万余人次,受益观众超过100万人次。全市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惠民演出3856场,参与活动人员达到20余万人次,受益观众约300余万人次。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70余项,深受老百姓欢迎。

(三)广播电视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广播综合覆盖率明显提升。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1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18%,全市现有有线电视用户39.189万户,目前除朝阳县和凌源部分农村地区外,全市其它地区均已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全市城市和农村现有数字用户26.9048万户。

公共服务基础建设日臻完善。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全市6个高山台站完成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和高山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18个乡镇转播台的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补点工程,县级应急广播示范体系建设工程逐步完成。

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始终把安全播出、网络安全作为重大政治工程、信息安全工程、文化安全工程抓紧、抓细、抓实,完善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安全播出责任制;加强了广播电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要安全播出保障期的“零插播”“零停播”。

(四)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全民战略、金牌战略、品牌战略,使体育成为大众的体育、开放的体育、科学的体育、振奋的体育、快乐的体育,开创了全市体育事业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朝阳做出应有的贡献。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2.5%。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成功地举办了四届朝阳市全民健身节,全市共举办500多次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体育竞赛、展演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人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全民健身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体育盛会和城市名片。朝阳特色景观体育形成品牌,龙舟比赛、万人健步走等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与城市的风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品牌效应。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截止到2019年底,经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暨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3817个(片),612.6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8平方米。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市籍运动员共夺得国际级金牌3枚,国家级金牌29枚、省级金牌217枚。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1金1银6铜的好成绩,重竞技项目全省第一。2018年我市代表团参加省十三运实现历史新突破,团体总成绩以147枚金牌、248枚奖牌、2180分获得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第八位,为朝阳人民赢得了荣誉。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我市先后承办了全国女篮俱乐部联赛、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拳击、手球等40多次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提高了朝阳的知名度,扩大了朝阳的对外影响。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效果明显,市体育运动学校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示范基地;市体育馆少儿体校被评为国家级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市体育运动学校举重、拳击、摔跤、田径四个项目被评为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十三五”期间,向省专业队输送优秀运动员60多人,向各高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200多人。

体育产业破题发展。体育彩票发行成为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彩票发行连年突破1亿元大关,到2019年末发行5.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市体育馆、市体育场市场化运作承接了全国女子篮球比赛、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全国俱乐部甲B联赛、朝阳市春节晚会等80多次级别较高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承接了朝阳房交会、朝阳车展、市银企洽谈会等100多次会展,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树立了良好形象。

(五)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牛河梁遗址“申遗”工作持续推进。与内蒙古赤峰市共同推进两地申遗文本整合工作,已完成两轮修改工作。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完成牛河梁遗址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

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截至目前,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数量居全省第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向上争取文物保护工程、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可移动文物修复、博物馆展陈资金10,329万元。起草并推动市政府下发《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历时5年,圆满完成国家级大型文物普查工程——朝阳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次普查覆盖了全市2000多家国有企事业单位,涉及行业19个、文物收藏单位21家。共登录全国文物藏品信息平台文物13639件(套)、12万余件。全面掌握了我市可移动文物信息,进一步摸清了可移动文物家底。朝阳博物馆获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授予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市北塔博物馆、北票市博物馆获“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名文物工作者被授予省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文物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我市配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龙城区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该项目入选2016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为我省首次入选六大项目。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红山文化专题调查队开展红山文化遗迹调查工作,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点416处。

博物馆建设不断加强。完成朝阳博物馆新馆改建工程,全省最大规模县级博物馆在喀左建成。新增3家非国有博物馆。完成“11.26”红山大案涉案文物移交工作。朝阳博物馆先后推出《辽宁“11.26”大案涉案精品文物展览》《红山文化精品文物展》。市北塔博物馆精品文物赴山西大同、广州深圳、东莞举办“大辽遗珍辽代文物精品展”。北票市博物馆、朝阳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赴辽宁省博物馆参加《古代辽宁》专题展。五年来,全市各级博物馆继续开展“流动博物馆”进乡镇、社区、学校、军营活动,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挖掘整理有价值的保护项目,逐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建立了朝阳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采取多种形式为传承人创造条件开展传承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国家级研讨会在喀左县举办,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二、“十三五”发展基本经验

(一)政府主导,产业提升是前提。

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将文化旅游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树立产业发展风向标,重视文物事业、广播电视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创新,积极整合社会力量,特别是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发展,是全市文旅产业、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的前提。

(二)规划引领,科学发展是基础。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启动《朝阳文商旅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出台了《朝阳市乡村旅游振兴五年工作方案(2018—2022年)》《2018年乡村旅游振兴工作方案》《朝阳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为朝阳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打造精品,创新发展是动力。

坚持打造精品,集中力量建设文化旅游引擎项目,重视旅游产品创新,是文旅事业快速发展的核心。

(四)开拓市场,壮大品牌是关键。

坚持开发文化旅游市场,积极塑造和壮大精品品牌,不断开拓域外市场,多渠道立体式强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是高效发展的关键。

(五)加大投入,市场主体是核心。

    坚持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是文旅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心。

(六)强化监管,优化环境是保障。

    坚持加强行业监管,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旅游品质和行业素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文物及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保障。

三、“十三五”发展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朝阳市文旅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总体实力较弱。我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不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缺乏;文化产业项目规模小、实力弱、贡献率不高。文化产业核心层比重偏低,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文化艺术原创能力不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艺作品、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偏少,缺乏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活动和赛事。

二是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滞后,“互联网+”与“文化+”融合发展不理想,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文化等产业等引领支撑能力相对较弱。

三是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短板较多。文化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朝阳在旅游交通标识、景点周边公共交通、出租车服务等方面游客满意度较低。针对自助游、自驾游、房车露营地等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旅游信息化程度不足,与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旅游营销的精准性。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更低。

四是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产品创意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足,媒体融合发展亟待加强。

五是文旅融合度不高。突出表现为文化旅游融合体制机制不健全。从资源整合上推进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够,缺乏总体规划布局及顶层设计、统一运作;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市场化开发不足,旅游的文化内涵提炼不足,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不高;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不足。我市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上,多复制、少创新,特色化、差异化体现不强。

六是文化管理职能转变还不到位。重大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成果数量偏少,多元化文化供给格局还未形成;高端文化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引进和发展环境尚待优化。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十四五”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我市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一)国家战略机遇国家的重大部署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包括文化强国在内的十二个强国目标,特别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中国”“生态文明”等战略,目的就是更好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居民享受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为朝阳文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二)创新发展机遇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条件,有利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有利于文化产业新业态成长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拓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将为我市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深化改革机遇朝阳市要实现加快振兴发展,必须完成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要求,倒逼文化产业改革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四)新旧动能转换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深化,为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精准对接文化消费需求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动力,有助于我市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特别是文化旅游、文博、体育、广播电视的发展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动能,“文化+”和“+文化”将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提升。

(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机遇。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就业能力强、易于和相关产业融合,是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积极扩大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六)区域协同发展升级机遇紧紧抓住辽宁省委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朝阳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通过加快融入京津冀的举措,强化四个对接,进一步拉动朝阳的文化旅游、文博、体育、广播电视的发展。

(七)交通网络带动文旅市场繁荣依托朝阳机场、京沈高铁、锦州港口、高速等交通基础,朝阳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大大“缩短”了朝阳与发达地区的距离,对拉动朝阳文化旅游市场繁荣发展、体育赛事举办带来发展机遇。

二、“十四五”面临的发展挑战

未来五年,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文化产业综合成本上升,后发地区追赶难度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供给侧改革任重道远;市场主体创新实力不足,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较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有效供给不足,政策环境亟待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各相关主体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牢牢抓住文化发展繁荣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创新理念、战略和路径,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跃上新高度。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朝阳市高质量发展“1+4”系列实施意见,紧紧围绕我市厚重的文化资源,以推动文旅广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文旅融合为突破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板、增长带努力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提供文化创造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文化主导。朝阳的历史文化在辽宁省以至于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优势。文化资源是朝阳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助推朝阳文化腾飞的引擎。应坚持文化主导,提升文化软实力带动全市竞争力提升。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各个领域创新活力。扎实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效率。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提升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融合发展。以文化发展引领生活生产,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的渗透、融合与提升作用,促进文化与制造业、旅游业、科技、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坚持开放带动。积极对接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创产业发展空间。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为重点,促进区域战略合作,推动产业竞合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事业与产业、中心城区与五县(市)的协调发展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四力合一的作用,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协调配合,引导文化要素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进一步形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坚持惠民共享。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增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引导与扩大文化消费,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满意度和获得感。

坚持高质量发展。紧扣转型升级核心,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主动求新、求变、求绿,实施强链、延链、增链、补链项目,以项目为中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全面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紧紧抓住京津冀产业转移和京沈高铁开通机遇,通过继续实施开放合作和文旅融合“两大战略”,将全域旅游、辽西旅游大环线融入“两区”建设,做好四个对接,全面加速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逐步实现全景化打造、全时空体验、全要素保障、全程化服务、全方位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充分挖掘朝阳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推进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对外开放,建设文旅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强与京沈都市文化旅游带各市的协同发展,打造独具朝阳文化特色、彰显朝阳魅力的“京沈都市文化旅游带”和“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化旅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十四五”末,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贡献度不断提高,全市接待旅游人次稳步增长。文旅年投资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市)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至少实现1个新突破;每个县(市)区打造1-2个文旅产业集聚区;5A级景区实现1家新突破,4A级景区实现3家新突破,全市A级景区达到100家;星级饭店增至25家,打造1家五星级饭店;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创建20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0家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新增文化旅游业就业人数12万人,实现扩大就业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两大社会目标。将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形成旅游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艺术精品实现攀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5年末,开创我市文化艺术新局面,推动我市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广播电视水平明显提升。力争到 2025年,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显著提高,内容需求反馈机制、运行维护机制、长效服务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智慧广电得到普遍应用,全市广播电视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水平大幅提高,转型升级取得实质进展,基本实现由广播电视“户户通”向“人人通”、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新跨越。

——体育发展结构日益优化。“十四五”实现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7%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8000人以上,市级体育协会达到30个以上,全民健身晨晚练点达到3500个以上。到2025年,引进扶持3家以上体育用品生产骨干企业;形成1个体育产业集聚区。

——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趋完善。2025年末,开创我市文物保护利用新局面,实现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机构队伍更加优化,文物领域社会参加活力不断焕发,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基本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科学化、传承弘扬系统化、文化空间生态化、产业融合常态化。

第四节  发展战略

一、创新机制,形成合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朝阳市文化和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朝阳市全域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启动实施朝阳市旅发大会工作机制,按照“区块推进,分批实施,整体提升”思路,“以会促建”,培育文化旅游业成为朝阳支柱产业, 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二三产业并重、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强金融、人才、宣传等政策扶持与保障,制定地方性法规和鼓励政策;监督检查总体规划、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负责研究决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落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重大事项,召集联席会议研究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工作, 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有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破解要素制约,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督查督办领导小组部署工作的落实。各县(市)区要设立相应体制机制,确保实施。

二、龙头带动,开放合作

紧抓“高铁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机遇,拓宽环渤海、东北亚、“一带一路”旅游区域合作载体,探索旅游合作的新机制、商业模式与支撑系统,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培育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集中优势力量创新、建设一批主题特色性强、文化内涵丰富、辐射带动力大的10亿元以上文旅龙头项目。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文旅对外开放合作,做大做强三大核心景区,助推朝阳实现跨越发展。

三、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依托优势平台与产业基础,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理念,以产业空间集聚为发展模式,通过文化旅游集聚、生态旅游集聚、绿色休闲农业旅游集聚、体育赛事产业集聚等四大产业集聚路径,形成朝阳文化发展的强力引擎。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三燕文化、红色文化四大特色,整合已有产品基础,打造市区“一山一水两园”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  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  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体系

一、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主体

明确文化产业工作中“企业、行业、景区、园区”四个重点,坚持“抓大托中扶小”统筹发力,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的产业组织体系。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策划推出重大文化产业PPP项目,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的文化企业地区总部和全国100强文化企业及其研发基地、销售中心。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鼓励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退出机制,推动关联性较强的上下游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专、精、特、新、优”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文化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骨干文化企业与科研单位组建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文化企业的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

二、推进文化旅游大营销

突出重点,精准宣传。一是推动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上线下一体宣传。二是强化针对北京、沈阳、大连的精准宣传。三是强化高铁沿线各节点城市宣传。四是举办专题文化论坛与讲座,每年明确1-2个主题举办一届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三燕文化、尚志红色文化、辽西古廓道文化、燕北边塞生态文化等)研究研讨论坛,举办1-2次专题讲座,宣传朝阳文化,树立朝阳文旅品牌。创新营销,引客入朝。一是以企业宣传为主体,政府引导,推动企业以免门票方式,每年拿出1000万元门票“引客入朝”,同时政府对参与企业给予补贴奖励。二是举办系列文旅品牌节庆活动。依托辽西旅游大环线建设,打通辐射京津冀和东北地区通道,注重节庆活动对于牵动产业发展、促进对外合作、吸引域内外游客、拉动旅游消费的作用,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庙会”“文博展览”“非遗展演”“化石节”“紫砂节”“百合节”“梨花节”“大枣节”“冰雪节”“登山节”等系列节庆活动,让朝阳市文化旅游“月月有活动、四季有新奇”。市级和各县(市)区都要制定全年大型节庆活动可实施方案,力争形成地方特色节庆宣传品牌。三是加大与国内知名营销企业对接,引进域外先进营销理念,鼓励景区企业与域外营销运营商合作,提高营销品质。

三、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推出消费惠民措施。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二是提高消费便捷程度。推动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改造提升演出场所和博物馆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三是推进消费试点示范。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四是着力丰富产品供给。积极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推动星级旅游民宿品牌化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

第二节  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梳理历史文化遗存。与住建部门共同梳理和收集朝阳历史沿革、地方历史与文化遗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文史资料,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重点包括历史风貌建筑、工业遗产、红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街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古塔、名人轶事、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等。

编制保护规划。配合住建部门编制《朝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朝阳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本及历史建筑普查建档》和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推进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市)保护力度,改善街区服务设施,提升利用程度。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全市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对文物进行建档、挂牌、保护、修缮。科学规划谋划一批历史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做好阐释、展示和活化,着力把优势文化资源变成旅游产业、新兴项目和拉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引擎。推进牛河梁遗址、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三燕龙城遗址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物保护项目。加强红色资源科学保护,用心用情用力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加强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推动文物对外交流展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非遗名录项目体系建设、传承人群提升工程、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濒危项目抢救工程,开展非遗文化惠民活动,打造一批省内知名非遗传习基地。与住建部门共同完成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历史建筑修护等工作。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配合住建部门研究出台及完善《朝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朝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名城保护专项法规办法。起草《朝阳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和《朝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第三节  打造京沈都市文化旅游带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全力提升朝阳文旅产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推动进入京津冀“一卡通”城市,打造独具朝阳文化特色、彰显朝阳魅力的“京沈都市文化旅游带”和“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空间布局

遵循朝阳中心城市“一山一水两园”总体规划布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拓展”要求,坚持“特色性、开放性、联动性、渐进性”发展原则,在充分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牵动龙头,着力培育构建“一心两翼”的空间发展格局。

专栏1:朝阳市旅游业空间布局

“一心”即围绕双塔龙城中心城区为核心,按照市里“一山一水两园三区”规划打造5个文旅核心项目实现中心率先突破。

“两翼”即建平、凌源、喀左文化资源和温泉康养资源为一翼;北票大黑山和朝阳县山岳景观红色文化乡村文化体验游为另一翼。

重点打造十大文旅工程。

(一)五大文旅融合项目。

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加大文化研究阐释力度,高质量打造数字化考古体验园、玉文化产业园、母祖祭拜等项目,以数字工程CR、VR项目推动红山文化可学、可观、可感。重点推动“申遗”工作,打造朝阳红山文化地标。

白垩纪化石文化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朝阳白垩纪地学旅游项目、白垩纪旅游小镇项目、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加大与北京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合作,推动项目调规,按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

长城(朝阳段)国家文化公园。突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引领,融“文旅+生态”,重点培育建平县燕长城保护利用项目、北票明长城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建设项目、建平县烧锅营子长城保护利用项目

三燕龙城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项目。目前正推进考古发掘,启动三燕龙城遗址调规,启动保护规划和遗址公园规划。

尚志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赵尚志纪念馆为核心,重点实施赵尚志将军故居、陵园、云蒙山石林景区项目,将其打造成为民族英雄赵尚志特有品牌,并将尚志公园纳入国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二)五大康养休闲项目。

凤凰山康养休闲度假区。依托凤凰山4A级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以旅游、休闲、康养为主题,打造山下康养休闲度假区,争创5A级景区。

朝阳县海温泉康养度假区。朝阳县海温泉品质可与世界四大海洋温泉相媲美,打造国际品质温泉康养、医养项目,吸引京津冀高端游客,引进战略合作方,打造医养系列产品,实现产业增值。

北票大黑山旅游度假区。推动北票大黑山景区与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合作,申报5A级景区;与山下温泉资源相结合,打造休闲康养度假区。

喀左浴龙谷旅游度假区。在喀左浴龙谷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基础上,继续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凌源热水汤旅游度假区。整合地区优势资源,推动温泉医养康养和花卉观光、凌源皮影等知名产业融合开发,推动4A级景区创建。

二、建设旅游大景区

重点围绕以“化石文化”为主的朝阳白垩纪国际旅游度假区、以“红山文化”为主的中国红山旅游主体功能区项目、以“三燕文化”为主的双塔区凤凰山项目、北票大黑山项目、军民融合项目、喀左浴龙谷、凌源热水汤、朝阳县金山小镇项目及寻龙岛项目,推动每个县(市)区确保2个5亿元以上对本地区乃至全市具有牵动作用的重点景区实现合资合作或完善提高,其中应有1个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每个县(市)区新增3家以上规上文化企业。在喀左县率先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上,梯次推进凌源、北票等县(市)区创建。争创1-2家5A级景区或国家旅游度假区。努力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而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围绕朝阳特色产业及文化旅游优质资源培育乡村旅游精品,每年每个县(市)区必保创建1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依托凌源热水汤温泉和大黑山温泉,发展“旅游+养老+养生+医疗+康复”等新型旅游业态,开发养老养生游线路;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依托,打造红山文化神圣之旅、古生物化石文化神奇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朝阳市红色教育基地及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打造以人物故居、遗址、纪念馆、博物馆为主的红色旅游线路。围绕高铁沿线、阎王鼻子水库至白石水库、境内燕汉长城等建设一批以休闲旅游为主的跨域旅游线路,设计和包装一批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形成朝阳市“县市有点,以点带面,以面汇聚,全域整合”的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发展集文化、休闲、娱乐和商业于一体的夜经济,全力推进大凌河旅游夜文化的建设。

专栏2:朝阳打造一批精品全域旅游线路

1.朝阳市“两区一县”旅游线路:朝阳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观景、户外)—双塔区南塔、北塔、慕容街(文化、特产)—朝阳金华园旅游观光农业园—龙城区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文化、休闲)—白垩纪主题乐园旅游度假区—燕山湖风景区(观景、休闲)—朝阳县清风岭风景区(或劈山沟风景区)

2.朝阳市“一市一县”旅游线路:建平县燕长城旅游文化风景区(文化、户外)—五连城遗址(或惠州古城遗址)—罗福沟狩猎场(休闲、娱乐)—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凌源市热水汤温泉(养生、休闲)—青龙河区域自驾游(户外、休闲、运动)—凌源花卉(参观、休闲)

3.北票市西北-东南线旅游线路:北票大黑山国家森林公园(观景、户外)—大黑山温泉(养生、舒缓)—泉涌山景区(蒙族风情、体育休闲)—天鹅湖风景区(日出、观鸟)—惠宁寺(历史、文化)—博物馆(遗址)—白石漂流(休闲、挑战)—毓水文化街(战国红、玉石)—大棘城拓展训练基地(拓展训练)—红村农家乐小区(民宿、农家宴、观天鹅)

4.喀左县特色旅游线路:龙凤山风景区(观景、户外)—龙源湖风景区(观景、文化)—利州古城文旅项目—温泉度假村(养生、休闲)—博物馆(或主题公园)—观光工业、观光农业(休闲、娱乐)—文化演艺(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饮食)

5.朝阳市全域精品旅游线路:北票市大黑山国家森林公园—北票市大黑山温泉—北票市白石水域(天鹅湖、惠宁寺、白石漂流)—双塔区南塔、北塔、慕容街—龙城区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大凌河主题观光旅游带—朝阳县劈山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建平县燕长城文化旅游风景区—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利州古城文旅项目—凌源市热水汤温泉—凌源市五间房特色小镇—凌源市青龙河带状旅游

6、朝阳市红色旅游线路:尚志纪念馆—尚志故居—清风岭景区;建平小平房—陈镜湖烈士墓—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喀左山嘴镇道虎沟村第一党小组诞生地—凌源解放战争红色文化遗址;北票上园朝阳寺辽西第一党支部旧址—北票台吉万人坑遗址

第四节  培育旅游新业态

优先发展度假旅游。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突出全市山地、森林、冰雪、温泉等特色优势资源,发挥现有精品景区、度假村、休闲农庄、旅游小镇、运动基地等项目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山地型、冰雪型、草原型、温泉型、乡村型等旅游度假区开发。力争创建金土地滑雪旅游度假区、浴龙谷温泉旅游度假区、凌源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大黑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度假区。推进朝阳庙子沟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旅游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建平县文化特色街区建设项目等,围绕“休闲、养生、养老”,推进一批高标准的旅游度假项目,加强森林氧吧、精品度假酒店、养老社区、“第二家园”、乡村民宿等度假产品开发,打造多元化的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文旅带动乡村振兴,一是推动重点文旅乡村建设。持续推动我市10家国、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争取各方面政策予以扶持,使其不断壮大规模,打造具有牵动力和典型示范作用的乡村旅游精品,力争十四五末,国、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达到20家。同时,每年每个县(市)区培育市级乡村文旅重点乡镇1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二是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发挥北票上园金丝王枣、凌源百合花卉、建平县深井草莓、喀左润泽花海、朝阳县北四家子水蜜桃、尚志红树莓与岩青兰茶、贾家店农场,以及双塔、龙城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农家乐”、“采摘园”等业态设施,提升服务,开发乡村文化体验、健康养老、认养农业等高端业态,推动各县(市)区特色观光农业区域化规模发展。文旅部门将在A级景区评定上予以重点倾斜。三是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以建设“大、小凌河文化生态景观百里廊道”为牵引,沿岸集中打造一批乡村民宿、仿古驿站、自驾游营地、房车营地、骑行赛车线路、非遗小镇、冰雪基地、第二军营等新业态;同时将我市特色农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产业,丰富乡村文旅新业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相对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和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城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推广喀左县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先进经验,推动凌源市、北票市等县(市)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使全域旅游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培育文旅体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在各县(市)区打造一批自驾游营地、房车营地、旅游驿站、户外探险、骑行赛车线路、精品民宿、第二军营、研学基地、现场制作体验等旅游新业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全力培育品牌赛事和申办国、省内有影响的龙舟大赛、自行车挑战赛、登山赛、马拉松赛,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节和冰雪运动会、冰雪节。建设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休闲、体育旅游、运动培训为特色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引进、扶持10家以上体育用品生产骨干企业,形成产业基地。

引导发展研学旅游。依托我市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景区景点、工矿企业、大型农场等,开发一批生态、历史、红色、科考、传统文化研修等主题研学旅游产品,加大力度建设并申报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推进公共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资源免费开放。积极鼓励学校利用当地旅游教育资源开展乡土乡情、县情市情为主的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推进辽宁朝阳国际化石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打造在国内具有特色的知名化石研学旅游基地。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借助辽宁省红色资源普查契机,建立全市红色资源数据库,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力度。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朝阳特色红色文化活化利用水平。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自驾体验游等业态融合,增加红色旅游的参与性。

启动实施文旅“后备箱”工程。围绕我市特色农产品、食品、非遗产品、工艺品等,对现有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包装,统筹打造朝阳文旅“后备箱”工程,使特色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以旅促产、以产助旅,加强系列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打造朝阳小米、杂粮,喀左紫砂、陈醋,凌源皮影,建平剪纸、绒绣等系列品牌,强化文旅创意产业开发,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3-5个特色“后备箱”产品生产集聚区。

打造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依托“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三燕文化”“红色文化”四大旅游资源,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打造形成一批特色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方便惠民的综合性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通过线上、线下一体推动文旅“后备箱”产品进景区、进商场、进超市,积极开拓域内域外市场。市级重点打造龙腾苑、慕容街2条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条文旅商品街区;到2025年,至少实现1家以上国家级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品牌。

建设旅游主体功能区。持续打造朝阳市红山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充分挖掘和发挥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发挥旅游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提升牛河梁红山文化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产业集群、业态集聚、要素集成和品牌集合,差异化布局、错位发展、精准营销,将其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中华母祖观光朝拜圣地”。

建设辽西文化产业带。依托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以朝阳为核心,整合锦州、阜新、葫芦岛等城市文化产业资源,共同建设“辽西文化旅游产业带”,推动区域优势资源一体发展。我市重点打造化石产业、紫砂产业、战国红玛瑙产业、非遗特色产业等核心产业。

第五节 完善公共服务,构建现代旅游城市体系

“十四五”期间,以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人性化、智慧化水平为目标,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完善提升,提高住宿接待能力、培育地方特色餐饮、丰富休闲娱乐活动、提升旅游购物品质,满足游客旅游、度假、休疗、商务、考察、会议等需求,努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旅游咨询服务。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点)、旅游在线咨询平台,构建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实现现场、电话和网络“三位一体”旅游咨询服务系统。旅游集散中心(点):“十四五”期间完成1个市级旅游集散中心、3个县级旅游集散中心若干旅游咨询点的建设,大力推进北票市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喀左县龙源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喀左县浴龙谷温泉度假区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旅游服务项目建设,提升全市旅游服务基础水平。旅游在线咨询平台:在朝阳旅游网或朝阳智慧旅游网络平台上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功能,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提供公益咨询及相关延伸服务,通过在线咨询和离线咨询两种方式,实现与游客的双向交流。

旅游交通服务。建立网络化、无缝衔接的朝阳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在现有旅游交通的基础上,实施和改善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旅游专线的交通组织方式,推进北票大黑山国家5A景区创建交通体系提质升级,修建通往景区一级公路。推进喀左县解决全域旅游“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自驾服务:在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一批为自驾车游客提供自助服务的包括住宿、露营、越野、就餐、汽车维护、医疗救援等综合服务设施的自驾游营地。

旅游标识系统。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加快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完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城际公路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提供中英文双语的文字说明。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完善A 级旅游景区的导览标志设置,完善各景区停车场、购物、餐饮、公共电话、厕所、医疗急救、安全警示、服务质量投诉、游客服务中心、游览线路等场所标志系统,提高外语翻译的准确度。

旅游公共景观。进一步打造城市和景区标志景观:在朝阳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城市文化元素,打造更多能够体现朝阳特色的标志性景观,例如建筑、桥梁、雕塑等。尤其在高铁站、大凌河等周边建设显著的城市标志性景观。重点景区打造凸显各自特色的标志景观。塑造水体景观:注重水岸生态景观打造,建设适度的滨水开放空间,尤其在大凌河、天鹅湖、凌河第一湾等区域塑造彰显特色的水体景观,凸显亲水性。

旅游安全保障。建立旅游安全合作及应急机制。与公安、市场监督、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完善执法网络,强化综合执法队伍,保障社会治安良好,涉旅案件少、事故率低。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建立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加强预案演练,保持与城市应急救援专门机构及指挥体系联系畅通。强化旅游景区、购物场所、宾馆饭店、自驾车营地等旅游场所的防灾系统。政府职能部门将旅游场所安全监督、检查纳入管理范围,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制定旅游场所治安管理和安全规范工作制度及应急预案,并每年进行演习。建立面向旅游者开放的交通应急体系。建立旅游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和旅游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并每年进行演习。加强游客医疗应急处理,制订游客医疗应急预案。强化各旅游区对游客事故、生病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强化旅游保险:除旅行社要为旅游者购买责任险之外,鼓励旅游者购买救援险,保证出事后先抢救、后报销,变事后赔偿为事前预防、事中救助。

第六节  数字支撑、文明赋能,推动智慧文旅建设

构建智慧文旅综合平台。建设集服务宣传营销监督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文旅综合平台,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强化智慧景区建设;通过一个平台接入景区、宾馆、旅行社和文博体育等场所数据,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可视化在线实时服务与监管,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高质量文旅信息服务,实现一部手机在手,畅游朝阳全域。

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和文明旅游。统筹推进安全生产、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明旅游。持续优化文旅市场环境,不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文旅服务质量体系建设,推动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文旅在线经营,提升综合服务接待水平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出游、文明服务,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依法依规加强对旅游不文明行为惩戒,加大对文旅企业失信行为惩戒。

第四章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推崇红船精神、沂蒙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硬骨头等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积极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风尚。继续开展“朝阳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

第二节  加强文化精品内容生产

深入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组织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兼备,具有朝阳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并在传统纸媒及线上网站等设立专版报道。创作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等好作品,组织开展“建党百年”、“喜迎二十大”、“走进朝阳”等一系列主题文艺创作活动,利用优秀影视作品,讲好朝阳故事,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打造譬如“凌河沿岸文化带”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朝阳特色文化精品和品牌。“十四五”期间力争推出话剧《白音爱里》等舞台艺术精品3—5部;各县(市)区表演团体每年至少排演一台新剧(节)目。创新手段和载体,开展公益惠民演出活动3000场。每一年举办一次“凌河之夏”文艺汇演,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专业艺术调演活动,展示全市优秀文化艺术成果。

完善创作奖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艺作品创作奖励体系,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文艺评奖的导向激励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评奖机制。设立朝阳市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学奖:开展朝阳市文学奖评选工作。制定《朝阳市文学奖章程》,完善评奖办法,科学设立奖项,健全评奖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肃评奖纪律,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推动获奖作品和艺术家面向基层、服务人民。

第三节  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整合好现有文化资源,挖掘好地域文化内涵,力求使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与管理达到有机融合。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打造市县两级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二、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基层文化设施资源配置,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共建共享。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图书阅读、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推进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送书下基层等流动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建设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城市交流、文创产业于一体的朝阳市群众艺术馆(非遗馆、美术馆),收藏、整理文艺作品、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加强市级图书馆的引领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市、县级图书馆龙头作用,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基本实现城市主城区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将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阅读纳入县(市、区)图书馆统一管理。

三、加大文艺进景区力度升级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凌河沿岸群众文化活动带建设暨群众文化节活动,将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成果植入景区,在景区建设普通农民展示自我的舞台、政府文化下乡文化惠民的舞台、各类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舞台。打造朝阳特色文化艺术进景区示范工程。组织开展县域公共文化机构(包括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包括旅游信息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融合试点工作。

四、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双塔区公共图书馆项目、双塔区文化馆建设项目、双塔区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全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专业艺术团体举办公益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推进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总分馆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工作。组织开展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

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统筹实施数字农家书屋、网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党员远程教育等项目,拓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来源渠道和传输渠道。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水平。科学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手段,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确保公共文化产品送到位、送对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智能村居、智能家庭建设,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传输到农村和有条件的家庭,实现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以冠名资助、合作举办、参与承办、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为社会力量兴办的民间文化团体、群众文化团队提供政策扶持、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健全文化志愿者选拔招募、服务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登记系统和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

七、推进重点文化工程项目建设。改扩建朝阳市公共图书馆。北票市拟建设25个面积500平方米乡镇图书馆分馆,凌源市拟建设2个面积300平方米图书馆分馆及3000平方米数字图书馆。朝阳县拟新建2个面积200平方米图书馆分馆,建平县拟建设8个图书馆分馆,资金预算200万元。改扩建朝阳市及县区文化馆,改扩建朝阳市演艺中心。改建朝阳电视台演播中心为朝阳市文化艺术演艺中心。北票市计划建设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演播大厅,计划建设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图书馆,计划建设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影视厅及演出剧院凌源市计划建设面积20000平方米的影剧院,计划新建朝阳县新华书店。改建朝阳市美术馆,推进村级文化广场配套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拟完善全市1343个村文化广场。推进喀左县文化馆综合楼建设,16个文化馆分馆建设,新建8000平方米集科技、文艺、体育综合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新建6500平方米集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演出、蒙古族文化艺术传承展陈、民族艺术传承演艺作品创作、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传授的喀左县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剧场项目。新增喀左县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流动演出设备项目,配备流动舞台车一辆,配套LED大屏、灯光、音响。建设喀左县图书馆30平方米总分馆,互联互通分馆设备、图书等22家,改建扩建200平米喀左县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等项目建设。

第四节  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打造和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丰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一批先进乡镇和富裕村,努力打造一批高级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村文化传习示范基地,实现特色文化展示、特色非遗传承、特色风貌保存、特色业态发展。积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宣传“最美”乡村干部、致富能手、和谐家庭典型,弘扬文明乡风,打造村民“精神家园”。

创建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创建各类文化惠民、文化进乡村、乡村歌舞大赛、民间艺术展示、传统民俗表演等活动品牌,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受欢迎的农村文化活动新品牌。积极开展艺术扶贫、文化志愿服务等惠农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基层单位与乡村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组织各级文艺团体深入乡镇、村居开展文化进乡村活动、惠民演出活动。

打造特色文化示范村镇。推动各地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村落、乡村特色民俗、少数民族风情、地方名优特产、历史名人传记、历史文物古迹、农业遗迹遗址等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示范村镇。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乡村红色文物保护开发,借鉴推广浙江实施《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的经验做法,弘扬具有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使特色文化示范村镇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窗口。

第五节  加快广播电视事业提质升级

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村发展优先,巩固无线和卫星覆盖成果,发挥有线电视网络优势,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大力提升有线电视网络乡村通达率,力争到2025年农村有线电视通达率达到95%以上。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建设,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地面数字电视节目在全市6个高山台站全部发射。完成转播省级广播节目的中波转播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对全市无线发射台站的机房、道路、围墙、供配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和修缮,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完成凌源、建平、喀左的应急广播终端补点工程,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基本建成。

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和制播体系转型升级。推动频率、频道、报、网、端等宣传文化阵地深度融合发展;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设全媒体服务、智慧化传播的新型主流媒体;以推动广播电视制播平台云化、互联网协议(IP)化为重点,加快推动制播体系从数字化、网络化向融合化、智慧化转变,加快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体系建设,逐步建立高清化、融合化、智慧化的新型广播电视节目制播体系。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中央厨房、云平台建设工程,力争到2025年,朝阳广播电视台主频道实现超高清播出,县级广播电视台主频道实现高清播出。

加快推动广电网络转型升级。以服务用户为中心,加快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体系整体性转型升级,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部署和应用,推动“云、网、端”资源要素相互融合和智能配置,构建高速、泛在、智慧、安全的新型综合广播电视传播覆盖体系和用户服务体系。推动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加快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转型和光纤化、IP化改造,特别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升级改造步伐,同步推进云平台建设、千兆光纤宽带接入部署和智能终端配置,加强有线电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有线电视网络对宽带业务、数据业务、交互业务、超高清业务的技术承载能力和用户服务水平。

加快全市广电监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安全观。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并举,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服务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加快建设全市广电监管体系。增加编制和人员,对朝阳市广播电视监测站的前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并在各县市建设分前端,对全市广播电视播出、传输机构和网络视听播出质量和内容进行全面监管。

第五章  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第一节  切实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责任,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基本权益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举办相结合,按照“农村体育以村屯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的工作导向,引导、组织全社会各界人群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全民健身,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全民参与的群众体育工作新格局,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市情、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政府指导、社会承办、市民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将其纳入政府公益岗。大力推进朝阳市体育馆维修工程项目,管理好健身广场、健身公园、健身路径、健身中心、健身站点等群众健身场所,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形成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立市、县两级国民体质测定站,完善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公布市民体质状况。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工作,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培养科学健身习惯,提高体育素养,使群众体育融入大众生活。建立以传播体育健身科学知识和服务市民健身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系统和平台。

探索基层体育发展模式。以乡镇为重点,抓好农村体育。形成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村屯体育活动为基础的农村体育活动网络。建立农村乡镇体育活动指导站,做到村屯体育有组织、有场地、有器材、有活动。以企事业单位为重点,抓好职工体育。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在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重视特殊人群的体育活动。重视支持职工体育,关心支持老年人、妇女、残疾人体育,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人都掌握一项科学健身的方法,打造科学健身城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推进“六个万人健身活动工程”,即:万人上冰雪、万人新年登高、万人健身走、万人广播体操展演、万人自行车、万人操舞展演。做到每个季度安排一项大型体育活动。推动非奥运会体育项目的开展,重点开展武术、体育舞蹈、太极拳、太极扇、四种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引导和鼓励开展冬季冰雪运动。整理发掘一批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民族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项目。探索和推进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协会、社团、俱乐部等体育组织的积极性,扩大全民健身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做好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工作。以开展健身节活动等形式,使全民健身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精心组织策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全民运动会、机关运动会、学生运动会以及适应老年人、企业职工、机关干部和社区等各类特殊人群需要的各项体育活动项目。积极创建具有我市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朝阳国际马拉松、龙舟大赛,万人徒步走、凤凰山山地车挑战赛办成国家级体育赛事活动。

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制定全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及相应建设标准,将体校综合楼建设、河东体育公园、体育馆改造工程等项目列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统一安排、合理布局、逐步建设。加大对全民健身设施的投入,重点完善适合朝阳市民健身特点的健身场所,完善健身场地器材配套服务设施。每个行政村都达到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不少于40平方米的体育健身活动室的要求,“十四五”期间改造农民健身工程项目200个。各县(市)区城区要新建一处全民健身中心和健身休闲公园,改善市民健身环境。要加强体育设施、健身场地、器材的管理和维护,确保高效、安全的利用。努力营造全民健身软环境,加强宣传,树立典型,示范引导,以丰富群众体育的内涵,增强群众的健身意识。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体育健身场所。

第二节  努力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从市情出发,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完善布局。继续抓好灵敏性、稳定性、速度耐力型、力量型运动项目,巩固和提高我市传统优势项目。优先发展田径、举重、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武术散打、曲棍球等重点优势项目,着力提高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水上项目等运动技术水平。对业余训练的运动项目进行结构性调整,形成符合市情、布局合理、科学规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抓好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省级单项基地建设,打造具有朝阳特点的优势项目群体,形成人才梯队建设。把创建全国体育名校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重点开展田径、重竞技项目。支持各县(市)区体育局、市体育馆、市体育场,积极运作适合自身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填补全市竞技体育项目空白,形成“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科学布局。做好“三大球”在全市的普及推广工作,抓好校园足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发展。积极组队参加国家、省计划内的各项体育竞赛,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渠道,向省以上专业队输送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加强对县级业余训练的管理,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人才和资源优势,把业余训练同学校体育活动及我市重点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学校体育大格局。使我市各级体校、业余训练网点学校成为引领竞技体育发展、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发挥体育竞赛杠杆作用。定期举办朝阳市中小学生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的竞赛活动,完善全市少年儿童竞赛办法。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体育赛事,承办好各级各类项目的比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全市各中小学校每年要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县(市)区四年举办一届运动会并办好其他体育赛事。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承办体育比赛,加强对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管理。

第三节  加快推进体育产业科学发展

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成立朝阳市体育场馆联盟,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努力实现服务社会和经济效益互促双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成立朝阳市体育产业协会。

促进体育产业相互融合。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房地产、休闲、商业综合开发。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

培育体育用品制造品牌。积极培育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业,着力引进省内外体育服装、体育器材销售企业,建成规模大、档次高的体育用品商城。借助朝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和项目优势,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扶持促成朝阳体育器材生产厂家与国内大型体育健身器材生产企业合作,借船出海,借牌上市,力争形成全省知名的体育器材生产基地。成立体育用品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支持域内外体育服装生产厂家来朝阳办厂生产国内外品牌服装,吸引外商投资体育用品制造业。

加强体育彩票市场监管。规范发行销售监管机制,拓宽销售渠道,丰富营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完善销售网点,推行标准化销售服务,加大市场营销和宣传力度,稳步提高体育彩票销量。规范彩票公益金支出和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在资助体育活动、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作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销量达到18亿元。积极宣传体育彩票的公益性,严厉打击民间私自发行彩票和代销境外“六合彩”等非法行为。

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引进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体育赛事,鼓励多种市场主体开发竞赛表演市场,积极鼓励体育协会走社会化、产业化路子,承办有一定影响的体育赛事。充分发挥朝阳体育人才在全国各地流通广泛的优势,通过有效组织和引导,积极开展体育招商,举办与体育有关的大型体育文艺表演和商业会展。积极创办具有本地特色的凤凰山国际登山旅游节、燕都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大会、女神故乡龙舟邀请赛。支持各县(市)区举办品牌特色赛事、群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活动。鼓励市体育运动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朝阳组建职业运动队(俱乐部),形成以社会化经营为主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掘朝阳重竞技体育项目的优势,尽快组建具有朝阳特色的拳击、散打等职业俱乐部,力争在2025年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的自主赛事。

第四节  全面加强依法治体

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放在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促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依法治体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加大决策环节的制度化建设,推进体育政务公开,促进行政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做好现行体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评估,进一步完善体育立法程序。深入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

创新体育人才工作机制。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重点体育人才群体为对象,实施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完善教练员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对体育高级人才的再培训和教育,带动体育人才的整体开发。培养有较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体育技术服务和体育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

第六章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第一节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夯实不可移动文物基础工作。落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和实施,推动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展示水平,做好北票市台吉万人坑保护性设施修缮工程。加强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史料的调查、征集、研究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清理、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加强革命文物的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完善馆藏革命文物监测调控设施,改善革命文物的藏品保管和陈列展览条件。

实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加强长城保护。做好马家营长城2段及马家营长城1段局部修缮工程,积极争取辽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做好朝阳境内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开展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三燕龙城遗址保护利用、关帝庙修复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物保护重点项目。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积极推进牛河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与赤峰相关部门的沟通,共同向国家文物局争取红山文化遗址尽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牛河梁遗址安防(二期)工程,实施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展示等重点项目。加强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第二节  加强博物馆建设

优化博物馆建设格局。完成朝阳博物馆新馆建设,充分发挥其全市博物馆龙头馆的作用。解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无馆藏文物的问题,提升文物展览和科技保护水平,使之成为藏品丰富,资料翔实,展示完美的国内权威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和考古研究基地。建设龙城遗址博物馆。一方面对龙城宫城南门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另一方面,通过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全方位展示朝阳城市从古代龙城到现代朝阳的发展史。建设朝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通过展览、展示非遗项目,建立非遗传习所,展示朝阳丰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培育发展非遗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县域博物馆。重点推进北票市、凌源市、朝阳县、建平县、喀左县标准化博物馆建设,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推进喀左中国暴龙博物馆建设项目。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提升现有博物馆办馆水平。规划扶持一批民营博物馆,展示不同文化特色,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到“十四五”末,全市博物馆基本形成以大型历史博物馆为龙头,县域博物馆为两翼,专题博物馆为特色,民营博物馆为补充,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特色文化的博物馆框架体系。

加强馆藏文物保护管理。进一步规范馆藏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工作。加强文物库房管理,规范文物登记、建档、存放、使用程序,做好馆藏文物备案工作。加强文物保护研究,通过举办论坛、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把最具朝阳特色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挖掘出来。

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健全和完善服务设施,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继续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进企业活动,让馆藏文物得到充分展示和利用,真正做到人和物都活起来。不断加强文博工作者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文物策展工作。精心组织策划有朝阳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文物展,增加展览中的科技元素,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把精品文物以可视、可感的方式展示出来,突出观众互动参与,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推动文物对外交流展览。组织策划适宜域外交流的文物展览方案,打造拳头展览项目。积极与域外文博单位开展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让朝阳文物走向全国。

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模式,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美丽中国建设相结合,打造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促进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培育以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出具有朝阳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伴手礼。

第三节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根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推进名录项目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名录为基础,市级名录为主体,省级和国家级名录为重点的梯次结构名录体系。积极做好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申报工作,大力推进市级、县级名录调查、评审、公布工作,增加名录项目总量。

推进传承人群提升工程。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进一步落实代表性传承人权利与义务,发挥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市、县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积极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扩充代表性传承人总量。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开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帮助传承人群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

推进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按照国家和省振兴传统工艺计划,做大做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重点抓好传统工艺项目的创新发展。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提升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培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推动传统工艺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发挥传统工艺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提高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

推进濒危项目抢救工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录工程。对生存状况面临濒危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名录项目予以重点抢救保护。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的要求,有序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濒危项目,组织专家进行重点研究,提出抢救保护措施,并积极推动落实。

推进非遗基础建设工程。推进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保护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和生动展示,促进全民共享。建设朝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围绕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学研究等功能,合理布局,精心布展,使之成为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场所,助力文化旅游发展。推动县(市)区综合性或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

继续开展非遗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范围,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播传承活动。继续推进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丰富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支持各县(市)区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重点景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推进非遗进景区工作,让“非遗”文化成为景区旅游的新亮点,不断扩大非遗传播社会影响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第四节  加强文物安全工作

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推动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层层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修订文物安全监管工作规范、文物博物馆单位应急管理规范和安全保卫人员岗位职责,推动文物安全监管规范化、标准化。

提升文物安全监管能力。推广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远程监管、文物建筑消防物联网监控和文物安全监管人员田野文物智能巡检,基本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

提高文物安全防范水平。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健全文物安全防护标准,推广文物博物馆单位防火防盗防破坏先进技术和专有装备,加强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防护设施建设。

加强文物法治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文物普法宣传。推动《朝阳市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地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等朝阳市文物保护地方法规立法,制定出台相关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开展文物系统普法工作,深化文物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加强文物普法宣传员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法治宣传工作,促进文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坚持依法行政,筑牢文物安全防线。重心下移,强化落实文物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文物保护单位末端守护机制。加大文物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文物执法巡查工作,严厉查处文物违法案件。配合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行为。针对风险突出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收藏单位,实施一批安防、消防工程,基本消除文物收藏单位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支撑。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加大科技保护力度,重点实施馆藏精品书画、铁器等科技保护项目。加强文物保护数字化项目管理,构建全方位的文物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体系。实施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博物馆技术支撑体系、知识组织和“五觉”虚拟体验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云数据中心、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业务管理支撑平台,形成智慧博物馆标准、安全和技术支撑体系。主动参与文物保护装备发展项目,全面提升文物保护装备对文物事业发展的综合保护和支撑服务能力。

第七章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一节 繁荣文化市场

推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品牌化、特色化的文化集聚街区,促进区域协作和市场一体化。鼓励多种经营和业态融合,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文化娱乐、演出等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支持文化企业举办艺术博览会、产品交易会等服务平台。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加快经营性文化旅游单位改制步伐,允许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或举办国家政策法规明令禁止之外的文化旅游项目,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强综合执法监管,提升文化行政服务能力,推进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稳定。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推进文化市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网上办件率。提高行政许可效率,促进文化市场繁荣稳定。加强“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的宣传,进一步规范我市艺术品市场。加强网吧市场监管。强化行政执法法制审核,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案卷质量。强化广播影视管理。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加大非法电台查处力度。加强户外大屏幕、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加大对图书、印刷、网吧、演出市场的检查力度,着力整治违规经营行为。加大出版物市场监管力度,净化出版物市场环境。

第二节 完善文化市场运行体制

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完善文化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建立行业信用评级制度,健全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信息交互共享。加强信用信息应用,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培育和扶持文化市场信用服务机构。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指导,推动出台行业标准、从业人员行为准则,提高行业自律,形成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合力。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专业化。配齐配强基层文化队伍,组织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序引进文化活动策划、舞台表演艺术等紧缺型文化人才,加大对农民文艺团队和农村家庭文化室的支持力度,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遗传承人。充实更新农村文化人才库,完善联系服务制度,为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强化文化行政执法。开展文化市场普法宣传,强化文广新系统行业、业务工作法规意识、监管意识、服务意识。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等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借助高等院校及社会力量,加强法律、网络、英语、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资源储备库,组织开展流动授课和现场辅导。开展全省执法人员全员培训和执法骨干培训,实施跨市跨界人才交流,开展轮岗、挂职、驻场等交叉锻炼,以及以案代训、现场说案等活动,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操作水平。

第八章  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十四五”开篇之年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将重点项目纳入全市规划建设项目,明确“十四五”目标任务,将任务层层分解,统筹协调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文物业发展,健全联席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招商引资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机制等。

深化体制改革。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支持文化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文化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借助文化领域龙头企业强大资本推动,促进产业资源整合。

加强检查督导。遵循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完善统计核算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强化督导跟踪工作。

第二节  政策保障

落实现有政策。切实贯彻落实、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出台的扶持与优惠政策,确保“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益”。

优化扶持政策。建议出台市级广电、体育、文博产业支持意见,纳入文化文旅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和服务范围;打破现有产业发展瓶颈,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鼓励体育赛事、文博创意产品、非遗产品开展策划、研发和销售,使之真正走上事业支撑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良性发展道路。

研究创新政策。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财税体制等各方面改革日益深化的新形势,结合全市实际,加快研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着力解决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人才建设、土地使用、“走出去”、版权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文化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节  要素保障

资金支持。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公共文化长效投入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金重点向基层倾斜,逐步增加文旅广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建议将文物交流展览和文博企业经营的收入全额返还,设立文博产业发展基金,不断滚动放大,支持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建设项目及资金扶持。推动市场化运作,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和文物(非遗)行业。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以成果、专利技术、项目等作为无形资产入股。

土地支持。积极鼓励盘活存量房地资源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对利用空余或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地资源兴办文化体育项目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暂不征收土地年收益。对产业项目建设符合我市准入条件的,优先纳入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重点保障。

人才支持。做好市文化体育创新团队的后续管理与服务工作。完善人才引进方式,引进一批文创人才及团队,有效填补人才缺口。深入实施市校产学对接,积极整合高校、企业和协会等各方资源,做好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技术支持。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着力提高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体育、文物、非遗等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共享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四节  环境保障

深化改革。遵循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和文物(非遗)业发展规律,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广播电视产业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促进事业产业协调发展;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全社会体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编制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基础设施等发展规划,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深入推进“体教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

强化宣传。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和文物(非遗)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加强重要法规、政策和条例的宣传,为行业发展营造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大力宣传文旅广体行业先进事迹,激发全社会参与热情。借助新闻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掌握宣传主动权。

咨询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六:08:30-21:30

电话:0421-2575228

邮箱:cylcjxj@126.com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长江路六段五号

网址:www.lckc.cn

  • 关注公众号
  • 浏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