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非常关键的五年,是朝阳市实现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朝阳的关键时期,是全力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的战略机遇期,为增强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科技发展重点和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基础。
朝阳市以引进转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为主要方式,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创新指标实现大幅跃升,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科技创新投入较大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达到7.46亿元,占GDP比重0.89%。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争取国、省各类科技资金1.7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累计减免1.09亿元。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国家注册科技型企业由57家发展到353家,增长了5倍,列全省第四位;高新技术企业由22家发展到111家,增长了4倍,列辽西北第一;培育雏鹰企业30家、瞪羚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89.13亿元增长到183.2亿元、增加值由19.49亿元增长到39.99亿元。新建“难采选铁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特种电源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105个。
三是园区建设实现提档升级。龙城农业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喀左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喀左县被评为我省唯一的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双塔区、建平县先后获批“辽宁省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区(县)”。
四是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实施了“大学进园区进企业”战役,我市共有310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东北大学等100所大学院所开展合作,落地转化科技成果451项,累计带动投资81亿元,实现税收7.6亿元,带动就业12500人,引进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团队、北京化工大学江波教授团队、中科院生态所陈利军教授团队等专家团队,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5147人次。
五是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出台了《朝阳市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朝阳市引进人才16条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支持举措,形成了系统的政策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六是农业与民生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选派科技特派团50个、科技特派组4个、乡镇科技特派员174人。科技特派团(组、员)总人数达到460人,培训农民技术员4200多人。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市科技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国内、省内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科技创新基础薄、能力弱。我市无本科大学,只有两家省属涉农研究院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少,国家级研发机构仅有2家,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的能力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目前全市仅有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对高新技术项目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附和承载能力较弱。
2.高科技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涉及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闭环产业链,基本是为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不强、效益不大。
3.全社会创新投入少。很多企业因规模小、资金紧张等原因,没有足够资金投入科技研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足0.9%。社会化资本投入的科技创新项目缺乏。受财力影响,政府方面创新资金投入有限。
二、“十四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和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围绕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为工作着力点,激发全市创新活力,为朝阳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治理,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既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破解影响和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坚持创新需求与科技供给相结合。既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重点部署能够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和民生品质提升关键领域的创新活动,又要聚集高新技术、高端装备、高级人才和高水平服务,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融合发展,创造新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市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初步形成,创新资源优化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目标,形成更加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1.6%,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GDP增幅。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转化落地大学(院所)科技成果800项以上。科技研发服务平台达到100个。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达到5000人左右。
——支撑引领作用充分显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雏鹰”“瞪羚”企业达到13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翻一番。
——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继续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本市政策体系,政产学研金结合创新进一步深化,区域科技合作交流得到拓展,科学技术普及更加广泛深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明显提升,全社会科技意识和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三、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冶金及新材料产业。依托凌钢集团和朝阳钢铁等重点企业现有产能和技术优势,推进与北京科技大学、中钢总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实施新特钢产品研发、转炉二次燃烧氧枪提高废钢比新技术研发等重点项目。依托金达钛业、源东方钒钛等重点企业,与中科院过程所、东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实施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钛铝合金低压涡轮叶片用高等级海绵钛研发及应用等重点项目。依托华锆新材料、炜盛新型复合材料等重点企业,与中南大学、南京玻纤院等高校院所合作,重点开展液态金属-锆基非晶合金下游产品应用、高性能玻纤复合新材料产品等技术攻关。重点建设新特钢、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绵锆等专业技术创新平台。
(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航天凌河汽车、东风朝柴动力、飞马车辆设备等整车及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与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重点实施开发氢燃料汽车、CYH45-C6A国六系列柴油机、蠕墨铸铁与双金属铸造工艺制动鼓等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重点推进汽车制动系统零部件等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三)化工产业。依托浪马轮胎、明宇化工等重点企业,与青岛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实施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开发及产业化、载重轻型载重系列轮胎丁基内胎等重点科技项目。依托光达化工有限公司、红山化工等重点企业,与兰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宽温域载冷剂系列冷媒产品、纺织品用涂层新材料系列产品开发等重点新产品研发。重点建设精细化工、子午线轮胎等技术创新平台。
(四)农业及生物技术产业。依托大地农产品、王老汉生态农业等重点农事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重点开展主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果蔬及设施园艺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技术研发。依托宏发食品、新洁安养殖等重点企业,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天津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重点开展特色优势畜禽品种选育、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等技术引进。依托微科生物、北票施可丰等重点企业,与山东农业大学、中科院生态所等高校院所合作,重点开展基因技术改良食用菌、不吸水链霉菌代谢物、氨基酸水溶肥等技术研发。重点建设肉食品深加工等技术创新平台。
(五)高端装备及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加华电子、天亿机械等重点企业,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重点开展智能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医药包装设备、军民融合装备研发等新产品开发。依托东大矿冶、一诺环保、盛德日新等重点企业,与东北大学、济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重点开展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水污染防治、农污一体化智能网络控制系统、固体废物处理等技术的引进与研发。重点建设特种光电目标特性、智能医药包装等技术创新平台。
(六)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网络运营商,以5G技术为先导,依托清华紫光云等支撑平台,实现区块链、物联网、智能化全覆盖。支持加华电子、航天长峰等重点企业,与中科院自动化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重点开展军民融合装备等新产品研发创新。重点建设朝阳军民融合研发检测平台。
四、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1.加快创新主体培育。通过围绕京津冀产业转移,合资合作嫁接一批、“带土移植”引进一批,深耕本土企业,大力培育成长一批、成果转化量身定制一批,推动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实现“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梯次成长。
——催生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科技型企业培育孵化基地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引进技术和项目,推动中小微企业注册生成科技型中小企业。
——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和激励政策的支持力度,在知识产权获取、研发团队建设、研发投入及产能提升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助其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着力打造雏鹰企业。围绕重点企业产业园建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建立企业研发补贴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开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模式创新;支持企业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引进一批高端科技成果、创新平台和创新项目,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
——强力培植瞪羚企业。对跳跃式发展能力强,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2.5%以上且具有较高市场信誉度和影响力的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同时,政府投入撬动资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推动企业占据产业前沿和技术高端。
2.强化产业创新链建设。以产业中高端为主攻方向,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全过程部署创新链和服务链,实施一批重大产业科技专项,集成支持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重点围绕钢铁冶金、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产业,依托行业骨干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合作,通过采取“利益捆绑”“带土移植”“量身定制”等合作方式,建链、延链、补链和强链,实现产业创新升级。
3.推进社会领域创新发展。围绕地方病、常见病推动省市共建医疗临床研究中心,支持开展重大传染病及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等创新研究,不断提升综合防控水平。开展安全生产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实现公共安全保障与高效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和预警体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强化人才培养、加强科普宣传、注重成果转化应用,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4.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在关键前沿领域加强专利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和运营服务,以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
(二)打造“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体系。
1.建立产学研合作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围绕现代钢铁冶金、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特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产业集群,按照“一业一联盟、一链一平台”的原则,引导研发投入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做盟主,联合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和大学院所,组建一批“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立、补充、延伸、强化产业链条,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联盟成员间成果转化收益共享,让科技创新真正为“老字号”赋能、为“原字号”增效,为“新字号”助力。
2.支持关键技术共同研发。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通过采取“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方式,依托在行业中具有显著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能够制定行业标准的重点骨干企业,引进行业技术前沿的大学院所,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大学院所,针对产业共性技术、“卡脖子”难题,推进龙头骨干企业与大学院所开展研发合作,实现全产业、全链条一体化发展。推进龙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朝阳高新区、喀左高新区围绕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园区高质量发展。
3.大力引进创新主体。依托园区和重点企业,不断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产业、文旅产业企业(项目),实施“科技项目管家”全程跟踪服务,引进一批创新主体,实现由引“高校院所+技术+人才”到引“高技术项目+资金+市场”的深层次发展。
(三)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1.推进创新园区建设。对标国家、省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标准,按照“以升促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的原则,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进位升级。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引领作用,集聚科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为园区晋级升位提供科技支撑。推进朝阳高新区晋级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凌源市、朝阳县等经济开发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票农业园区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企业为主体,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引进大学院所成果、技术,建立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个性化技术难题,深度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市场竞技力强的新产品,推动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跨越。鼓励企业拓展创新空间,到创新资源富集,特别是创新人才集中、创新基础条件优越的地区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外埠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实力。
3.推动创新基地建设。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创新资源的集成配置,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增长极、增长带,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着力支持喀左国家创新型县创新发展,加大对建平省级创新型县支持力度;推动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推进凌源市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建设专业化、品牌化的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能力,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投资建设孵化基地。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1.推动科技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市、县两级联动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国、省等多渠道数据优势资源,完善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大学科技成果数据库和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数据库,适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和大学院所科技成果。
2.引进培育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东北科技大市场,做强“大学进园区进企业服务中心”,使其成为高校与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等多元化科技服务的主体。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动态灵活的服务机制,打造大学院所、企业、人才、技术、项目供需集散地,以制度固化服务机构的职责和功能,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质量。
3.深入开展科技特派行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朝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科技特派行动”、“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千名专家进园(景)区活动”。
4.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等投资机构,推动项目与资本对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省、市联动的科技金融担保基金,加大科技金融担保增信力度。全力支持省担保集团在朝阳设立的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科技担保业务,走出一条科技金融的新模式。
(五)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1.创新人才引育模式。以“带土移植”等方式引进培养科技人才,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柔性引进机制,引进域外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帮助企业解决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难题,推动域外科技成果在朝阳转移转化,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培养积聚一批“有专业、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技术人才。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为产业发展“量身定制”技术工人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打造技能型人才队伍。
2.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强化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加大对作出重大科技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奖励。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多元评价主体和多维度评价标准,推进人才市场化评价和认定,建立人才举荐制度。全面清理和打破妨碍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3.打造一流的人才服务体系。落实全市“引进人才十大工程”,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双创孵化示范基地、创业创新研发平台,科研院所和经认定合格的技能大师工作站提供奖励和补贴;改革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制度,精简许可办理程序,提升外国专家来华工作便利度;完善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对省级优秀专家、百千万人才领军人才等给予一定经费资助,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随迁安置、子女就学问题。对引进人才办理出入境、税务登记、社会保障、项目审批、居留落户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置专门窗口即时办理。
五、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定期研究调度制度,对于科技创新的规划制定、任务安排、项目实施、资源配置和政策保障等进行统筹协调、跟踪研究、定期调度和适时调整。建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制度,把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各地和有关部门的考核范围,确保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
2.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深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首台首套等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让创新主体充分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全力争取和落实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科技担保”政策优势,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担保支撑。发挥好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增信服务作用。
(二)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1.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和科技评价激励制度,坚决破除“四唯”不良导向,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2.加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投入。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加科技经费预算。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直接资助与间接资助相结合的扶持机制。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研发活动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科技创新领域,放大公共财政投入的撬动效应。推动县区(园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科研机构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三)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1.全力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创新的积极性;大力弘扬具有时代特征、朝阳特色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倡导追求机会、追求创新、追求创业的社会精神;大力弘扬创新技术、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
2.加大科技宣传普及力度。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科技创新政策、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切实抓好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周、科技之冬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全面开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新局面。
电话:0421-2575228
邮箱:cylcjxj@126.com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长江路六段五号
网址:www.lck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