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浏览手机版
朝阳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 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2022-04-211202人次

一、“十三五”总结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住建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为加快实现朝阳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1.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和政策要求,以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为两大中心任务,扎实推进全市房地产业改革和发展,住房市场供应体系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我市住房供需结构逐步优化,居民住房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构建了“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住房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匹配,房地产市场秩序基本规范,可持续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住房市场。

“十三五”期间,建筑业、房地产业为全市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899.32亿元,商品房销售238.05亿元。

2.保障性安居工程持续深入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有效解决了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坚持实施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形成了由棚改安置房、限价房等产权型保障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租赁型保障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多层次、多渠道满足了各类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

公共租赁方面,“十三五”期间,在如实测算住房保障需求、仔细评估现有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我市制定了中长期保障能力建设规划,科学设置公共租赁房源供应方案,推行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行的保障模式,以满足不同住房困难群众的多层次需求。“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补助资金12.1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32327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住房补贴7807户;购买公共租赁住房686套。

农村危房改造为全市贫困户脱贫提供了“住房安全”保障。向上争取资金6.12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9028户。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

(1)市政工程建设

“十三五”期间,新建城市道路面积100万平方米,期末达到417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约8.98平方米。完成污水管网28公里,完成雨水管网41公里,完成新建路灯800余基杆。采取能源托管方式,对城区2万盏路灯进行了升级改造,路灯照明度提升1倍以上;城区智慧路灯大数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依托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热源,推进城市集中供热改造工程,升级供热系统,实现热电联产为主的集中供热格局。北部城区新增热电联产集中供暖面积146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93.75%。燃气普及率达99.98%。

先后出台《朝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20172020)》《朝阳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9)》,确保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与目标如期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2.48%。北票市被列为全国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市启动了新一轮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主城区海里污水处理厂项目、凌源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喀左公营子镇等10个重点镇污水处理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一大批道路新建开通、旧街路拓宽改造、断头路贯通;下交桥建设、公园新建、广场改造、主城区路灯升级改造、智能托管等一大批民生工程。

(2)园林绿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已完成《朝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和《朝阳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步编制。新增绿地43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3.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01平方米。

完成了燕都新城11条街路绿化、慕容公园建设、燕都公园完善、朝阳大街绿化改造提升、城区9个重要节点绿化、龙城高速口绿化等重点工程项目。

北票市实施了城区周边绿化、重点区域人工造林等十大工程;凌源市实施了县乡道路两侧绿化、附属绿地建设、乡镇绿化等11项工程;朝阳县实施了大凌河柳城湿地公园景观带、行政广场绿化及荒山造林等7项工程;建平县重点实施新建生态湿地公园、南山、北山公园改造、瑞兴路等9条道路30公里等7大绿化工程项目;喀左县实施了公营子镇牛河两翼绿化、城乡造林等8项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双塔区实施了高铁两翼、凤凰山山门两侧绿化等7项工程;龙城区实施了高速口绿化、6条新建道路绿化和6条改造道路绿化等8项工程。

4.新型城镇化稳妥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执行《朝阳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总体布局,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形态,以县城为带动,以新市镇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为补充,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结构,全市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82%,城镇布局科学合理。

5.“宜居乡村”建设全面展开

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依托省政府实施的“百千万宜居乡村创建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宜居示范村。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14个“宜居示范乡(镇)”、131个“宜居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市50%以上的乡(镇)村基本建成“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

6.建筑产业加快发展

我市建筑产业不断改善经营方式,建筑业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建筑行业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十三五”期间,产业组织结构持续优化,建筑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地位得到巩固,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工程质量投诉量逐年下降,处理完结率稳定在95%以上。

7.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深入推进

到2020年底,城镇居住建筑普遍执行节能率75%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普遍执行节能率65%设计标准,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各县(市)区统计系统互联互通。基本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和高效节能门窗,采用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面积比例逐年提高,2020年占比达到10%。建设行业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实现检测数据即时上传。

8.房城乡建设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十三五”期间,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深入推进国家、省、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不断完善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我市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工程招投标制度不断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逐步健全。全面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推进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审批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9.全市人防建设发展提质增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人防工作科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人防建设发展提质增效,基本形成城市和城镇建设立体化、人防信息保障实战化、人民防空城乡一体化、防空防灾一体化、人防宣传教育社会化、人防建设与管理法治化等建设格局,为人防建设发展打下牢固根基。全市新增人防工程面积4.63万平方米,市本级收缴人防易地建设费4690万元,人民防空体系日臻完善,人民防空力量不断壮大,人民防空在国防建设、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领域的改革成效还不明显,推动改革举措落地工作需要加强;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城市运行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统筹引领作用需要加强;建设方式粗放、朝阳特色彰显不够、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和力量不足等问题仍需要着力解决;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质量较为滞后;住房保障覆盖面不宽,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与先进市区相比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提升;具有朝阳特色的绿色建设体系仍需健全。

(三)面临形势

一是朝阳进入高铁时代机遇,朝阳纳入国家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机遇,新一轮辽宁振兴发展机遇,新一轮国家重大政策机遇,为我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拓展了无限广阔的新空间。一方面,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一些新的城市建设增长点,吸引外资入驻,培育新的投资合作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另一方面,朝阳市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是连接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通过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对内承接和对外交流合作,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建投资领域,为建筑企业走出去,争取市外、省外、国外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城镇化空间的格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能够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开辟住房城乡建设发展的新领域。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供给创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劳动力供给,转变传统粗放的土地供给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修补带来了新机遇。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释放消费、投资的需求潜力。从消费来看,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推进以满足新市民需要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有助于化解房地产库存问题。

三是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城市更新是存量时代下的必然产物,蕴藏着巨大的空间和机遇。我国城市更新更加注重精细化、微更新,这将引发大规模老旧小区改造及其带动的装修、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的发展。

四是“新基建”的兴起,将会带动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扩大,包括大数据中心、5G建设等。其次,“新基建”与新型城镇化相关,聚焦于扩大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这必将拉动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建设市场。朝阳市建筑业企业应做好多元化发展,实现领域交叉,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和技术,努力为今后的新型建筑模式做好充足准备。

未来五年,我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事业改革发展迫在眉睫。首先环保形势愈发严峻。建设事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其生产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包括噪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建设事业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环境保护形式对朝阳市建设事业未来发展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其次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必将进行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重大技术创新、大力发挥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形式的优势,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政策。这对朝阳市建筑企业而言是一项重大挑战。

二、“十四五”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工作思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引下,时刻紧跟国家新政策引领,时刻紧随社会新趋势方向。在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围绕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系统思维和改革创新精神破解民生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科学发展模式提升建设产业档次,转变工程组建模式提升建设生产效率,转变企业运营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市场格局提升建筑业竞争能力。

推进城乡建设产业现代化进程,以工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为核心,以装配式建造、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为驱动,打造“朝阳建造”品质新品牌,在“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实现建筑领域高质量发展。

推动城市开发建设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一步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在改善民生、拉动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目标

严格贯彻国家、省、市有关部署,全力实施城市提升战略。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以“畅通朝阳、绿化朝阳、温暖朝阳、安居朝阳、文化朝阳”为指向,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丰富城市元素、拓宽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推动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着力培育“一水连接、三园带动、四区环构、五带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到“十四五”末期,将朝阳打造成兼具“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特征的京津冀后花园、宜居宜业宜游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工作思路

——坚持问题导向。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还不高,城镇建设尚缺乏特色和个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还相对滞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智慧城市发展仍较落后,城市建设需要有机更新、城市迭代,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同时城市人群也出现反向“归田回村”等现实问题。“十四五”期间,应对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重点任务、部署工作。

——坚持目标导向。“十四五”期间,我市建设发展要按照“补短板、抓提升、强管理”的基本逻辑,构筑“人与城市共同进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局面,打造生态、文化、创新、智慧、幸福五大维度同在的朝阳

——坚持结果导向。精准聚焦国家新政谋划“十四五”,深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沈高铁全线贯通、新一轮东北振兴等发展战略机遇谋划“十四五”;紧密结合市委提出的“一个目标”“四大战略”等决策部署谋划“十四五”;聚焦重点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谋划“十四五”;聚焦“畅通朝阳、绿化朝阳、温暖朝阳、安居朝阳、文化朝阳”的五大基本目标谋划“十四五”。

——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避免无原则冒进,无根据决策,无规矩拍板。坚持党管一切谋划“十四五”。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群众居住水平

1.全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合理确定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有序组织实施。

及时跟踪国家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相关政策变化动向,动态调整《朝阳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实施方案》。建立老旧小区的动态数据库,按照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结合居民意见,及时编制老旧小区改造年度改造计划。吃透国家支持政策,确定老旧小区改造内容、改造标准。

强化对各县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统一指导、督导。解决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老旧小区工作的整体推进,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各行业部门、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专门工作机制。建立老旧小区改造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项目实施主体,推进项目有序实施,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精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审批事项和环节,构建快速审批流程。

“十四五”期间,有序谋划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规划投资50亿元,计划改造老旧小区600个,惠及居民户数10万余户。

2.着力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指导各区县开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制度试点,稳步推进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试点。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采取政府购买、直接建设或在新开发项目中配建等方式,保证每年向困难群体提供的保障住房数量。

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和退出机制,提高信息公开、阳光运行水平。调整优化保障性住房布局,促进不同群体的社会融合。继续推进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加大公租房货币化保障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共有产权机制建设,优先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人群,逐步扩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覆盖面。支持人口净流入、租赁需求缺口大的区县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有效解决新市民居住问题。切实发挥住房租赁政府服务平台作用,扩大市场覆盖面,进一步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

3.大力深化城镇各类保障性住房政策改革

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运行。坚持“深化改革、简政放权,阳光透明、规范有序”的原则,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住房规章制度体系。严格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按照“统筹安排、全程监督、专款专用、高效使用”的原则,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各方责任,实现资金的规范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促进房地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主体责任制,编制《朝阳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和“一城一策”工作方案。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健全分类指导工作机制,因地施策,完善住房支持政策。积极引导房地产企业合理开发,实现新建住房市场、存量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三级市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通过信用管理强化市场主体行为的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分类指导、分城施策的要求,促进房价调控政策措施落实。重点指引住宅装修行业服务转型升级。

2.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培育发展租赁市场多元供应主体,鼓励住房租赁消费,保障租购同权,支持租赁类住房建设,稳步提高住房使用效率。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完善租赁制度法规。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扩大租赁市场房源,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向社会出租房源。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监管,完善房屋中介信息网络监管平台。到2025年,形成渠道多元、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服务规范、制度健全的住房租赁市场。

3.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控分析、规划引导。加强对住房供应、市场需求及商品房库存状况的监控,对住房的建设总量、供应结构、空间布局和开发进度等作出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确定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供应比例,强化管控,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可预期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防范化解市场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4.提升居民住房建设品质

引进3—5家知名房企入驻朝阳,参与城市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积极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新区建设,逐步解决因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导致住房资源、综合环境不匹配等问题。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和提高住宅整体质量为目标,从优化户型设计、加强建筑节能减排等方面入手,推广海绵小区项目、绿色节能项目和森林康养项目,达到绿色、智慧、低碳、健康宜居的居民住房品质标准。

(三)加快城市品质提升战略步伐

1.推进新型宜居社区建设

将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生活功能单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布局。在新建城市社区中,根据社区管理、人口布局、空间环境、发展潜力等要求,明确商业网点、基本医疗、社区养老和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等配套内容,确定公共空间、慢行系统、道路交通等建设要求。

2.加强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建设

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信息资源,拓展智慧城管业务应用范围,增强服务民生的能力。整合共享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搭建智慧城镇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具备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汇聚、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接口与服务等功能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建设智能化运行管控中心,对接国土资源、环保、水利、交通运输、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城镇公用设施管理信息集中接入、城镇关键系统运行状态自动感知和重大突发事件智能应急处理

逐步形成完善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圆满完成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为实现朝阳凤凰涅、加速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3.积极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

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工作为抓手,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社区宜居环境、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社区宜居环境,到2025年,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

4.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推动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保障民众知情权、监督权,推动物业管理改革,促进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化发展。推进老旧小区、保障房以及拆迁(征收)安置房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补齐物业短板,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覆盖面。持续开展物业服务质量和示范项目评价,强化专项检查和“双随机”抽查,着力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推进物业管理服务专业化、市场化、智慧化,延伸物业服务范围和内容,推动物业管理服务融入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多方联动服务机制建设,实现以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物业管理服务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四)稳妥有序推进城乡一体

1.加强重点镇建设

对重点镇的建设发展予以扶持,为重点镇融入城市群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其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的能力。

“十四五”期间:按照每个县(市)1个,确立5个乡镇作为重点镇着重推进。

加快推进重点镇垃圾专项治理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完善人居环境。

2.打造特色乡镇

突出朝阳历史、文化、地域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结合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一批历史文化型、生态旅游型、商贸物流型、产业特色型、交通枢纽型等特色镇。特色乡镇建设要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农村村镇建设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切实抓好宜居乡村建设,突出村镇特色,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搞好传统古村落挖掘、申报、保护工作。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特色乡镇建设,按照每个县(市)区1个,确立5个乡镇作为特色乡镇培育对象,积极挖掘特色产业,利用特色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创出特色品牌。到2025年,力争建成3个省级特色乡镇,特色产业凸显,人居环境明显改观,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镇域垃圾、绿化、亮化等各项指标均达到100%,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乡镇。

编制朝阳市特色乡镇发展规划,完成5个特色乡镇培育对象的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建立市级特色乡镇建设项目库和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库,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等建设项目进行分类,做好招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乡镇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会同相关部门研究特色乡镇建设资金渠道,积极开展建设项目洽谈、推介、招引等战略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乡镇建设。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查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环节,逐步加以完善和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切实改变乡镇脏乱差的局面,提升整体形象。

3.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

以主城区和新城核心区为重点,科学谋划、精心部署、统筹安排。根据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实际,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城镇功能配套体系。完善通供水、排水、电网、公路、铁路、通讯、供热、供气、雨污管网和固废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及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镇对人口集聚的承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

4.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积极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加快建设燕都新区、河东新区和高铁服务区。完成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加快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抓好朝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促进城市业态、文化景观、功能设施、人居环境的有机更新,着力塑造城市新亮点、新坐标。加快中心城区、近郊区建设,统筹包括产业园区在内的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推进区乡(镇)同城化、一体化发展。

(五)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国家赋予了朝阳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区域定位,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启动实施。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开展城市体检,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以建设“五个朝阳”为抓手,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持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治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以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品质为重点,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优化环境薄弱区域功能品质,完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和环卫设施配套,整治沿街界面,打造“绿化、美化、舒适化”的高品质宜居空间。

1.依托京沈高铁全线通车,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建设

依托京沈高铁全线通车之便利,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一体化建设大格局。重点加强我市城市和地区功能化、特质化建设,以朝阳市主城区为核心,围绕高铁客运专线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城、科技城、文化城,推进城市建设全面发展。

2.围绕重点领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序推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完善城市路网功能,实施“畅通朝阳”工程。

结合京沈高铁全线开通,规划建设城市快速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围绕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高路网密度,完善道路骨架,畅通道路微循环,推进网络化的城市慢行系统建设,重点实施长江路友谊大街立交桥加固改造工程、机场南路道路新建工程、营州大桥新建工程和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助推实现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

制定城市道路交通提升5年计划,形成以现状道路为基础,提高路网密度,完善道路骨架,畅通道路微循环,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结构。逐步建成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布局合理、快速通畅的城市路网系统。

——启动建设城市快速干道。以文明路为基础,西起龙泉大街,东至疏港路,以高架形式建设从高铁站纵贯主城区的快速干道,沿线设置中山大街、友谊大街、朝阳大街、疏港路等连接匝道。

——完善城区交通路网。新建友谊大街南段、文体路、燕都大街3条主干道;打通滨河南路、光明街北段、凤鸣街南段等14条“断头路”;改造黄河路、龙江路、辽河街等15条“破损路”;新建改造营州大桥、长江路立交桥等5座桥梁,形成“五横五纵一环”通达便捷的城市交通路网。

——加强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限期整改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城市桥梁信息系统建设,严格落实桥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城市路桥的运行安全。

——推进慢行系统建设,发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绿道”。结合城市地形地貌、绿地、水系、公园、历史遗迹、传统街道等特色空间,依托非机动车道,打通断头与瓶颈,加强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建设,打造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

——加快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严格执行配建停车标准,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场(库)、立体停车场(库)加快城市停车设施人防工程建设,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场(库)、立体停车场(库)。充分利用和挖掘公园绿地、学校、机关、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外围站点、旅游景区等内部及周边土地空间资源,建设公共停车场;挖掘老旧小区中不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加强中心城区路内临时停车泊位建设,满足临时性停车需求;构建城市智慧停车云平台,整合全市各类停车资源信息,实现车位互联。

重点项目:

①朝阳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期)(续建)工程,涉及城区17条道路,21个路段,计划总投资4亿元。

②朝阳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二期)(续建)工程,涉及城区8条道路,24个路段和1个广场改造,计划总投资2.58亿元。

③朝阳市长江路友谊大街立交桥加固改造工程(新建),计划投资1.70亿元。

④朝阳市营州大桥建设工程(新建),计划投资1.84亿元。

⑤机场南路道路工程(新建),计划投资0.9亿元。

⑥启动城市快速路建设工程(新建),结合京沈高铁全线开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预计投资10亿元。

(2)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市政管网设施建设。

研究建立健全以城市道路为核心、地上和地下统筹协调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城市新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具备条件的逐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强管线入廊、建设运营、投资融资管理,健全建设费用和运营费用合理分担机制。

加强城市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以系统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为重点,优先补齐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管网等设施短板。消除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

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实施朝阳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及污水管网新建工程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全面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水平,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达到城市建成区无生活污水直排口。

在全面排查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现状的基础上,各县区制定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因地制宜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整治措施。

重点项目:

①朝阳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建设范围涵盖朝阳市10条道路雨水管道工程,计划投资0.5亿元。

②朝阳市中心城区排水工程(续建),建设内容涉及18条主要街道,计划投资1.86亿元。

③朝阳市城区排水污水管网排查处置项目(新建),涉及城区539公里排水管网的混接错接、漏损、淤堵等,计划投资0.25亿元。

④朝阳市城区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工程,计划投资6.89亿元。

(3)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不断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配套体系,不断补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短板。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建立城市(县城)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与再生利用体系,实现生活垃圾以焚烧为主、卫生填埋为辅的处理模式,逐步减少原生垃圾填埋。

推进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和收运体系建设,规范建设建筑垃圾处理消纳场,探索、收运和处理试点,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实施城市洁净工程,提高道路环卫作业机械化清扫率,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就地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强化对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环境监管。

加大垃圾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

①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规模为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量600吨(远期目标1200吨)。计划总投资7.8亿元。

②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和狼山存量垃圾处理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

(4)着力提升供气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气化朝阳工程建设。依托中国秦皇岛-沈阳天然气管线朝阳支线,加快推进朝阳县城乡天然气供气管网、凌源-建平次高压长输管线及门站、朝阳至北票燃气长输管线、喀左支线门站及CNG母站工程项目、气化乡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储气能力建设,积极争取管道气指标,增加天然气调峰能力,确保管道气源稳定。

以辽河燃气管道开通为基础,引进中石油等大型燃气企业进行管网延伸建设,实现燃气管网“县县通”。

(5)大力加强供热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安全、可靠的城市供热体系,有效解决影响供暖质量的瓶颈问题。

实施“温暖朝阳”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推进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整合改造,新建集中供热热源,实现热电联产为主的集中供热格局。

加强供暖效能建设。对《朝阳市供暖专项规划》进行修编,强力推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优化组合。整合转供热企业,新建集中热源。

建立智能监管平台。整合城区三大热源信息资源,实现中心城区供暖数据共享,提升服务监管水平,保障供热质量。

重点项目:

①朝阳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续建),建设内容包括改造中心城区185座换热站、291套机组、136.5公里一级热力网,计划投资5.9亿元。

②朝阳市高铁、化石商务区热网建设工程(新建),建设内容包括新建30.3公里一级管网、71座换热站,计划投资1.92亿元。

③朝阳市燕都新城热源厂供热工程(新建),开沟长度12.6公里,计划投资5.36亿元。

④朝阳市北部城区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内容包括二级网和楼内立管,计划投资:2.35亿元。

⑤北部热网环网工程(新建),计划投资1.0亿元。

⑥凤凰热力热源增容工程,计划投资0.4亿元。

⑦朝阳市城区智慧供热监管平台项目,计划投资0.2亿元。

⑧朝阳钢铁有限公司余热供热工程(新建),建设供热首站一座,主支干线管道总长度为42.58km,预计投资 2.67亿元。

⑨清洁能源城南热源厂集中供热工程(新建),改建2×50MW电极热水锅炉配套承压蓄热罐,预计投资0.55亿元。

⑩燕都新城与河东供热区域一次网互联互通工程,管线开沟长度约9.0公里,预计投资0.68亿元。

(6)建立路灯智慧化控制系统

建立路灯智慧化控制系统,软硬件结合,实现路灯远程控制。实现城市照明系统整体“可视化、一张网”智能管控,完成城区路灯信息化智能管理模式

重点项目:

城区路灯升级改造能源托管服务项目(续建),针对市区目前在建161条道路路灯进行改造,计划投资1.40亿元。

3.大力推进“两新一重”建设

全面融合基础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融合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市建成高性能、精益服务、低使用成本的新型基础设施,渗透于生产、生活、科技、智慧城市等各领域。

4.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深入贯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精神,对标《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2018),规划管控,建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地上地下相协调的管理体制,统筹协调规划、园林、建设、城市管理、住房开发、市政等专业,制定保障措施。

全市各县(市)区要全面开展,形成较完善的截、滞、蓄、渗、排相结合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有效解决内涝问题,在建筑和小区建设中推广应用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等技术和设备,并纳入规划和施工管理。

延伸推进海绵型村镇建设。

5.推进朝阳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申报工作

按照《朝阳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意见》规定的实施步骤和责任分工,落实推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创建工作。到“十四五”末期,达到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历史人文景区建设任务,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核验收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建筑风貌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保护,进一步扩大历史文化保护内涵。切实在城乡建设中延续朝阳历史文脉,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

重点项目:

朝阳水泵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及整治更新项目,计划投资0.96亿元。

6.加强生态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借力创建森林城市,完善绿地布局,改善绿地结构,促进绿地均衡分布,通过推进大凌河湿地公园、区域绿道网以及城市绿廊、道路绿化、节点绿化等项目建设,推行绿地布局分散化,提高绿化面积。

——结合黄河西路、友谊大街等新建街路,中山大街、麒麟大街等改造道路新增绿地。

——结合市委公园、城市中心广场(原市政府大院)等城市公园、游园建设新增绿地。

——结合长江路与北大街交汇处等街路交汇处节点建设新增绿地。

——结合哨口大桥迎面山绿化、大凌河防洪堤背水坡绿地绿化建设新增绿地。

——结合口袋公园建设、人民公园及北大街绿廊改造新增绿地。

重点项目:

朝阳市城区生态绿化工程(续建),新建道路绿化30公顷,改造道路绿化55公顷,新建绿地公园30公顷,改造绿地公园12公顷,新建节点绿化工程2.0公顷,新建防护绿地工程23公顷,其他改造绿化工程12公顷。

7.积极推进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作

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造提升,长效管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试点引路,有序推进”为原则,以街巷空间改造、建筑立面改造、公共设施改造、交通设施改造、绿化小品改造和环境卫生改造“六大工程”为引领,打造“设施齐全、市容整洁、环境优美、交通顺畅、方便群众”的街巷环境。

重点项目:

朝阳市背街小巷改造提升续建工程(市政),本工程涉及城区内50条道路、58个路段的背街小巷改造。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和交通工程,计划投资1.06亿元。

8.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模式

积极研究落实运用合法合规的地方债、PPP、特许经营权授权、基金等投融资新模式,积极研究探讨运用存量资产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工作的建设落实。积极研究向上争取国家、省政策的扶助、扶持。

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机制,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投资项目落地见效。

各县(市)区实现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全覆盖。落实具体建设项目,制定项目建设计划,将“十四五”期间新、改、扩建设工程按项目、按计划、按时限等进行分类建档,逐项落实设施建设内容、地点、资金、责任部门及完成时限。

(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营建美丽宜居村庄

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分类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达到“整洁村庄”标准。引导规划发展村庄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成“美丽宜居村庄”。其中,将“重点村”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中心节点,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吸引农民自愿适度集中居住,建设“康居村庄”。对于“特色村”,突出乡村特色风貌塑造,保护历史文化、传统肌理和自然景观,凸显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培育“美丽村庄”。提升群众健康意识,打造卫生村和健康村。

2.加速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采用靠近城镇优先接管、分散村庄推进卫生户厕改造、规模较大的规划发展村庄相对集中处理等三种模式,优先推进环境敏感区域和规模较大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强化一体化推进、专业化建设、实现常态化管护。以PPP模式整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推动示范县建设,并示范带动其他县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规划、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3.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关工作要求,将以危房为唯一住房的分散供养五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实施危房改造,同时加强危房改造工作指导和农户档案管理,确保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分散供养五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依法规范村庄建设管理。各地结合实际建立便捷的村民住宅报建渠道。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指导和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落实农房抗震安全和节能要求,全面提高农村住房建设水平。

4.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深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形成“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自然村组全覆盖。

(七)大力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1.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本地施工企业申请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水电等特级资质,鼓励本地符合条件的设计、施工企业增项获取施工(一级)、设计(甲级)“双资质”,制定“一企一策”扶持方案。

支持民营建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营企业通过股权合作、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发展中,提升本地企业综合竞争优势,促进建筑业发展。

鼓励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开展银行与企业合作、兼并收购,提升企业资本实力和投资能力,建立领跑企业培育库,引导逐步实现由建造建筑产品向开发、经营建筑产品延伸,培育“投建管营”一体的企业集团。

2.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引领带动我市建筑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加大智能建造在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工程建设各环节中的应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

鼓励创建优质工程。积极开展全市建筑业优质工程评选工作,市、县(市、区)政府对获得国、省优工程奖项的项目,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

3.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

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辽政办发〔2020〕8号)以及《住建部、国家发改委<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推行工程总承包的通知》(建市规〔2019〕12号)的精神,逐步推进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工作。

积极培育工程总承包“双资质”企业。

4.积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

鼓励本地有实力投资咨询、勘察、设计、招标代理、造价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集成化、一站式的服务。

5.加快建筑现代化升级

(1)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品部件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培育,探索商品混凝土和水泥生产企业转型升级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新模式。

明确年度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政府投资的项目特别是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各类公共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应率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

(2)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坚持绿色、节能发展原则。全面推进新建建筑高效节能、低能耗建筑发展、既有公建能效提升,绿色宜居改造、促进绿色建筑提质增效。

 “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广居住建筑节能率75%和公共建筑节能率65%的设计标准。开展建筑节能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积极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3)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引导传统建筑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产业链,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升建筑生产能力和施工水平。

6.加快建设建筑市场诚信体系

完善我市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与国家、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

建立我市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全面公开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积极探索开展信用评价。

7.优化建筑市场环境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建筑工人管理,维护建筑工人和建筑企业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大力推进全省建筑从业人员实名制(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健全建筑工人权益保障体系。

深化资质改革,推行工程担保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推行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工程质量保证担保、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以及企业支付担保。鼓励承包企业采用工程质量保证担保、工程质量保险等质量保证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保证工程质量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银行开展工程担保业务,建立以银行保函、工程担保公司保函和工程保证保险为主的担保制度。

8.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

逐步形成机构成熟、制度完善、风险有效防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夯实质量主体单位责任,主动公开工程责任主体、责任人等工程项目质量信息。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各方主体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的各项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工程施工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力推行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四节一环保”(建筑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和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要求,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监督机构或行业监管部门进行考评。

(八)推进人防事业高质量发展

到“十四五”末期,新时期人防指挥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积极融入国家人防战略调整,统筹推进人防战备建设和改革转型,努力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朝阳振兴发展水平。

1.强力推进人防工程防护体系建设

“十四五”末期,全市人防工程总量达到28万平方米,全市新增人防工程总面积7.4万平方米。

一是完成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编制(修编)工作。二是加大自建工程建设力度。三是强化“结建”法规政策落实。四是加强人防工程质量管理。五是深化人防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2.持续加强人防战备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人民防空指挥体系建设。二是强化县(市)区指挥平台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人民防空预案》。四是推进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建设。五是加强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管理。六是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人防训练水平,深化人防训练理论研究。七是稳步推进人口疏散地域(基地)建设。八是加强人防机动指挥系统建设。

3.大力提升人防法治建设水平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军区关于深入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二是组织编制市县两级人民防空建设规划和城市平战结合防护建设发展规划。三是健全实施人防法律法规政策的配套规章制度。四是理顺简政放权后的各项人防行政许可和审批工作关系与程序,巩固人防部门职能转变成果。五是深入开展人防执法检查,规范市县两级“结建”管理。六是强化人防经费和国有资产管理,提高人防经费保障水平。七是加强人防宣传教育。

4.不断推进人防信息化建设

以建设智慧人防为重点,不断提高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一是“十四五”期间全市警报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推进智慧人防建设。三是对人防基本指挥所要素间和地面指挥中心供电系统等设备设施进行更新和完善。四是加强全域信息安全,强化安全防护手段应用,保证全域信息安全。

(九)深化“放管服”改革

1.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落实“放管服”改革,继续下放审批权限,简化、优化企业和个人行政许可事项审查的标准和流程,服务企业发展。推进智能化审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建筑城乡建设行政审批效率,逐步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站式”服务系统。制定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提高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效率。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取消和简化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准入条件,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注重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健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市场监督机制。加强企业融资能力建设,扶持有条件企业通过上市打开融资渠道。

2.完善工程建设市场监管机制

强化“事中事后”管理,规范建设工程参建各方市场行为,全面落实工程项目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优化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人员、项目和建材信息为核心的行业管理大数据资源库,探索建立基于数据资源库的分析、预警和网上监管等功能。

3.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

全面落实招标人对招标过程和招标结果承担主体责任,鼓励招标人发布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拟招标项目信息,鼓励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合理设置支持科技创新、节约能源资源、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策部署,聚焦恶意竞标、强揽工程、转包、违法分包等突出问题,构建长效常治的制度机制,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秩序。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保障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强化建筑业对促进当地头部企业的龙头作用,鼓励外埠企业(央企和国企)和本地企业组成联合体竞标较为复杂的基础设施项目,培育本地优势企业共同成长,鼓励外埠企业把分部分项工程、设备材料、专业作业择优分包给符合条件的本地企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建筑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严禁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或其它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杜绝与外部中介合作中收取额外中介费用等违规情况。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对建筑业企业在开展质押融资、承揽大型项目、跨境业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住房市场发展、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住房供应规模和供应结构,科学制定住房发展年度实施计划,完善建设运营模式,平衡供求关系,稳定市场预期。商品住房供应计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口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房地产变动趋势等合理确定,在商品住房供应中适量配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供应计划根据我市保障范围、保障方式调整、保障对象分布等合理确定。人才安居住房供应计划根据我市人才引进情况、人才区域分布、人才住房需求等合理确定。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按照城市有机更新要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城市区域布局等合理确定。

(二)促进相关规划有效衔接

建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等包含土地、住房、人居内容规划的沟通机制,加强信息及时交互,强化规划联动性。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近期建设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衔接工作,强化土地安排、空间布局、住房建设等指标的及时落实与同步调整。

(三)加强各职能部门协作互动

加强与自然资源和规划、税务、财政、地方金融管理、银行、发改、供水、电力、燃气等部门的工作衔接,建立房价地价金融联动机制,以“互联网+”建设为抓手,实施统一政策、统筹规划,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实现业务数据互联互通,优化住房工作机制和住房工作流程,坚持住房信息全公开,建立动态调控和管理机制,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推动在工程监理、勘察设计及造价咨询等服务类企业资质、业绩及双边人员资格对等互认,帮助本地企业参与当地重大项目投标建设。对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前期工作费用(包括:评估审计费、咨询费、勘测调查费、编制费、投标费、翻译费)给予优惠支持。

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重点支持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设项目和成品住房。支持工程总承包项目建设,制定扶持方案以鼓励本地获取施工、设计“双资质”的设计、施工企业的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达到国家级或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的企业的给予政策支持。

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类专项优惠政策。

鼓励行业协(商)会、中介机构为本地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为企业提供涉外金融、法律、管理咨询、检测认证、人员培训等服务,按其涉外服务业务规模给予金融支持。

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国家工程质量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省优质工程奖、创建省部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工地、晋升特级和一级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按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落实或完善激励措施。

(五)坚持全程全链抓实项目建设

坚持紧跟政策导向谋划项目。组织专班,紧密跟踪研究政府投融资政策新趋势、新政策、新文件。提前谋划包装向上争取项目、融资项目入库。积极探索PPP、特许经营权等模式撬动、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基建市场。

(六)按计划开展阶段性评估

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考核,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咨询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六:08:30-21:30

电话:0421-2575228

邮箱:cylcjxj@126.com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长江路六段五号

网址:www.lckc.cn

  • 关注公众号
  • 浏览手机版